根据同名佛教故事创作的舞剧《千手观音》,讲述了我国古代的代国公主舍身救父,最终化作“千手观音”的传说,表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秉承的和谐仁爱、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2011年以来,该舞剧公演了上百场,以其感人的叙事和宏大的舞台效果,令海内外观众为之折服。这表明
①文化发展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②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④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继承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这不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下列选项与此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D.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与活力
③民族精神终有传统性
④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