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坚守淡泊和明志...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坚守淡泊和明志的科学精神,他说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他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成为我国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于敏的感人事迹中可以看出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

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科学家特有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于敏的感人事迹并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坚守淡泊和明志的科学精神,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他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成为我国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②④适合题意;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优秀品质,③选项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比较——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类型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区别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联系 中华文化有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感悟到  

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唯一的家人之爱中

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 

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汉字书法美的呈现印证了(   )

满分5 manfen5.com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查看答案

智慧城市是指在目前钢筋水泥的城市基础上,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的、网络的、虚拟的、智慧的城市形态。发展智慧城市,必须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这强调了智慧城市发展要  

①尊重多样,相互借鉴 ②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③理解个性,包容一切 ④立足实践,坚守传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细思恐极”“人艰不拆”……这些新词虽然令不少人一头雾水,却流行于网络。武汉市某校同学为此展开辩论,论题是“正方:应限制网络语言;反方:应宽容网络语言”。下列观点正确且支持反方论题的是(   )

①网络新词代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网络新词的流行有助于促进汉语的创新

③网络语言适应了人们交流空间的多样需求 

④网络语言的流行不利于汉语使用的规范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