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Z省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该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长10.3%,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分别增长13.9%和21.1%;民间投资增长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4%。数据说明了民营经济:
①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④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今天,你跑步了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改变,“跑步经济”悄然兴起,刺激了服装、鞋子等传统产业的回暖;运动手表和智能手环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该类产品的追捧。这一现象表明:
①消费促进产业的发展
②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③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④消费方式的变化提高了消费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种商品价格的涨跌,会带来该商品及其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结合图示,不考虑其他条件,下列说法符合右图的是:
A.直线AD可表示食盐价格变动与其需求量的关系
B.直线AB可表示黄金价格变动和其需求量的关系
C.直线BC可表示玉米价格变动和小麦需求量的关系
D.直线CD可表示汽油价格变动和汽油需求量的关系
欧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不断刷新汇改以来新低,2015年1月25日更是跌破7.0大关。某购物达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帖称“欧元破7,买个标价1000欧元的包比去年这个时间省1300元人民币!”。去年同期100元人民币可能兑换:
A.82.8欧元 B.12.1欧元
C.56.8欧元 D.17.6欧元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不仅影响从古至今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比如,古代仁人志士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践行“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等等。这些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材料二:小马、小孙是援藏队伍中的一对博士夫妻,均毕业于北大。小孙是法学博士,做涉外律师时每小时有300美金收入。她说自己全是读的公费,国家培养她这么多年,当然应该为国家出些力。小马出生在云南偏僻的彝族山寨里,村民接济让他得以求学。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由于英语底子较差,为考硕士、博士,曾屡遭挫折。在选择服务去向时,他们认为西藏比北京更需要人才和知识,在那里,他们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他们怀着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貌的理想和为国效力、奉献社会的激情来到雪域高原,以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需要融为一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国家治理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博士夫妻的先进事迹在价值选择和实现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淘宝、微店、打车软件、P2P、O2O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
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