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网络安全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审议并完成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我国立法的三...

材料一:《网络安全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审议并完成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我国立法的三审制度,2016年两会期间有望迎来第二次审议。从国际惯例上看,依法对互联网进行监管是国际通行做法。澳大利亚是最早制定互联网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美国联邦调查局专设网络安全局;德国政府于1997年便开始实施《信息与通讯服务法》。加强个人信息立法保护,解决中国的问题,既需要“他山之石”,又需要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树立文化自信,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应该勇于在互联网立法实践上作出这样的探索。

材料二:网络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网络平台上,人人可观可言,世界触手可及。越是开放,就越需要确立共同遵守的规则、划定网络言行的边界。《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审议、制定也可算是人大对人民的一种交代。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点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人大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说“《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审议、制定是人大对人民的一种交代”。

 

(1)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加强网络立法工作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信息安全。②对于以往的经验,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对于外国的经验我们要借鉴、汲取优秀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在网络信息保护立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群众观点,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2)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三者的结合,《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审议、制定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人大制度应该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审议、制定是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注意设问角度“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材料可以得出需要回答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实践的途径、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对待传统文化(以往经验)和外来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回答第二问需要明确主体是人大,围绕人大的权力、人大制度的作用等方面做出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他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B.人生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顽强奋斗

C.个人应该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完成

 

查看答案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人们对社会竞争加剧、财富差距拉大的不安和焦虑并不矫情,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公众的心理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这些都呼唤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要加速向纵深推进。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②遵循了上层建筑要符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③遵循了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规律   

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应该“加减法”并举,“减”是为了更好地“加”,“加”才能有效地“减”;“加”是有原则地加,“减”是有步骤地减,二者有机地结合,将使中国经济获得持久健康的发展动力。这告诉我们正确处理好“加”“减”关系应该( 

①既要把握适度原则,又要注重量的积累   

②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又要看到矛盾的对立性

③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又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④既要看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矛盾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以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有人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改变主要乃至单一运用功利思维方式把握一切事物的现实状况,才能培养思维方式,为思维的创新奠定厚实的基础。从哲学上看,创新过程艰难的原因是(  

①新事物总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再到质变的循环过程

③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阶段,才可能发生质变  

④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针对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口号,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这一认识表明(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

B.发挥创造性思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因素

C.尊重客观规律是解决好贫困问题的意识条件

D.矛盾分析法是解决好贫困问题的客观基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