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十”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随着“互联网十”的深入推进,科技与教育实现了完美结合,互联网+教育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荻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让教育自身褪了色。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矛盾观点,谈谈你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3在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今天,就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1)①现代的信息技术是大众传媒的依托,二者的结合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互联网十教育”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红利,又要看到其对教育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②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互联网十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是主流。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互联网十教育”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促进“互联网十教育”的健康发展。 (3)示例:制作优秀教育课件或视频,供网上学习;利用手机微信自媒工具,及时与教育专家直接交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依托科技和教育的依据,要求学生回答科技和教育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需要考生总结教材中关于科技和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且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从教育的方面,考生回答教育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关于教育的地位;从科技方面要回答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大众传媒的作用。 (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谈谈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调动知识,矛盾的知识包括矛盾的内涵、矛盾的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其次,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我们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而非任由技术胡作非为”体现了互联网+的两面性,所以要回答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全面地看问题;但是“互联网十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实和丰富,其积极作用是主流,体现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最后“要积极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本题要求考生就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出两条具体建议,为开放型试题,考生重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注意主题一定是围绕“互联网+教育”,如制作优秀教育课件或视频,供网上学习;利用手机微信自媒工具,及时与教育专家直接交流等等。 考点: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矛盾的内涵、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等 【方法锦囊】 有关“认识类”题目的一般解法 一般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回答,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等角度思考(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判断表态”; 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两个部分(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阐述道理”。 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明确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这类题型都要回答这三个方面,应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回答三个方面中的哪几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二2015年11月份,中国官方多次公开提及“供给侧改革”。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7日,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蝙制工作会议上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倒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一系列有关“供给侧”的信息屡屡“刷屏”,其中既有专家学者的解读剖析,也不乏来自媒体的答疑解惑,更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建言献策。

1结合材料一,从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措施。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社会各方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的应有作为。

 

查看答案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说明了

①文艺创作要远离市场,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文艺创作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③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引领社会发展

④优秀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于并决定其市场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中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上述材料表明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②部分对整体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③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   

④要立足发展需求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周国平,善以哲学家的洞察力来思考生活、揭示真谛。他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人皆有弱点,人生皆有缺憾,正是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能幸福地生活。“把弱点当作根据地”蕴含的哲理是

①承认人生会有坎坷,但对未来生活要充满信心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变

③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不可能解决缺憾问题

④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银杏在植物学界被称为“活化石”。现存的银杏,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银杏见证了沧海桑田,在佛家眼里就具有了神性。植物被赋予文化的意义,其哲学依据是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具有创造性

②运动的永恒性使我们对事物的把握都是暂时的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④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