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下图:未来我国总人口、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备注:人口抚...

材料一:下图:未来我国总人口、生育率、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满分5 manfen5.com

 

备注: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5岁-59岁人口),学界通常用人口抚养比升降来定义人口红利。

材料二:随着我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过去几年都是呈绝对减少的趋势,人口抚养比也开始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老龄化趋势加剧,“未富先老”问题凸显。按照人口转变规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必然发生,我国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未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加速减少,按总和生育率1.5测算,在2020年之前,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较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农村劳动力在经过前期大规模转移后,供给增长速度持续降低。

材料三: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5年10月26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但仍需运用法治思维去落实,以法治的方式去推行。中央层面明确调整生育政策,不等于其立时生效,它还须经过国务院制定调整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各地实施方案报批、地方人大修订计生条例四道关键程序。2015年12月3日《计生修法草案》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

(1)材料一图表反映哪些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生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说明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及人口老龄化趋势,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该怎样应对?

(2)结合材料三分析其中蕴含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1)图表反映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生育率趋于稳定;儿童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上升趋势,人口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①人是生产力中的最具决定性因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劳动力本身素质的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②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适应新常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社会保障全覆盖; ③企业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值的增加、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科学宏观调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配置; ⑤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推进农业、工业等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快偏向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创新; 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老龄事业、产业,减少劳动人口家庭养老压力,释放部分劳动年龄人口。(若用其它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发挥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能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审时度势,顺乎民意,建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强调此项利国利民政策要依法推进; 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享有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应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修订我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各地具体落实二孩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③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好心的计生政策,同时也应提高新形势下有关计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解析】 (1)本题有两小问组成,第一问属于是图表题,做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看标题,看图表,看注释,并注意图表中数据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做到“横比、纵比、综合比”,横比找差距,综比看变化,表间找关系,然后透过现象提炼本质。根据图表及注释看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生育率趋于稳定;儿童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上升趋势,人口总抚养比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第二小问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生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设问指向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及人口老龄化趋势,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该怎样应对,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根据命题范围,调动运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市场与宏观调控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解答本题主要把握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政府,然后调动运用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市场与宏观调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政府 【名师点睛】【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的关系】 1.各自地位: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③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具体组织实施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 ④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联系: ①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全国人大行使最高权力是一致的,通过全国人大立法,把党和人民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以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 ②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政协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能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3.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领导核心,两者并不矛盾。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主要表现在党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通过法定程序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确定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通过法定程序”主要指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予以讨 论、确定和批准,从而使之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最高的法定权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就是我们生活中用于炒菜的一种调味料——味精。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但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过量味精的摄入会抑制神经、妨碍骨骼发育,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味精能增加人类的食欲,但却会缩短人类的保质期。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事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必须立足于人们的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③味精成功实现了对食品鲜味的肯定及对人类保质期的否定

④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与贯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心理学家发现,学习压力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如图所示)。这启示我们

满分5 manfen5.com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决定作用

③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④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质变发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duang”的一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2016已经来了,我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在英国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下列说法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③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