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树县,有一群农民诗人,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辛勤耕作,用原汁原味的词语写诗,表达对生活、对土地、对生命的朴实情感和真实感受。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创作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文化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随着社会的变迁,春节出现父母到子女工作生活的城市“逆向探亲”等新风俗,人们对“家”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亲人团圆,何处不是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种变化体现了
①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④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屠呦呦团队的研究过程。
(3)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乙醚作为溶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乙醚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分,酸性部分无效且有毒性,中性部分才能达到100%的疗效,所以他们选择了中性部分。从中能看出怎样的矛盾分析法?
“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一: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经济创新发展。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着力推进政府转型,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困难企业的发展加强帮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力争在煤炭绿色开采、煤炭清洁利用、低炭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养老家政、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鼓励信息消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双管齐下”。
材料二:2015年8月,某省就“十三五规划”与法治政府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强调,根据规划争取在5年内,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具体任务包括: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规则、程序、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黑龙江省改革发展措施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打造真正的法治政府?
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如果大家都对善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无向善之念,更无行善之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恶压倒善”。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为善”的前提
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善”“恶”的价值判断要以相关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