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与下社会发...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如何正确认识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与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材料一“多彩中华”是一个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创建,文化部、外交部支持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品牌项目。该项目主要展示各民族文化: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古老而优美的羌族舞蹈,热情而艳丽的新疆舞蹈,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二胡和古筝等。各民族文化不仅各具特色还相互交流和借鉴,传递出了中华文化“和善”、“祥和”、“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展示出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

材料二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了丰富而绚丽的古诗词,但如今一些人对古典诗词不再关注,侃侃而谈,一提起古诗词人们莫不把它与老古董相联系,认为繁琐的要求,隐晦的修饰,文绉绉的表达都与今天的时代相符合,因此没必要重视发展古诗词,应淡化古典诗词。但也有人认为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传递的是对待经典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古诗词的淡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中国古典诗词所包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思想仍具有时代价值。因此我们不仅不能淡化古典诗词,还必须强化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发展。

材料三: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某市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该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历史古迹保护和开发、街区复原和翻新、传统技艺发现之旅等方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又借鉴了其他发达城市的文明建设经验,使得一座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让这个历史厚重的故都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其次该市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平台,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后备街道、社区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化社医”等活动,通过改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了该市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功。

1运用“中华之瑰宝,民旅之骄傲”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包含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淡化古典诗词现象的认识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三,分析该市如何促进文化创新的?

4为了更好的推进该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文化内涵,请设计一个关于文化发展的行动策划。要求:拟定主题,写出活动流程纲要,字数不超过100

 

①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具有个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共同熔铸出中华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有特点,在交流和借鉴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和而不同”等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 ②各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之中,和谐相处,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 (2)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沉淀、忙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提供了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因此淡化古典诗词是不可取的。 ②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守诚信,祟正义,求大同等思想的深入挖掘仍具有时代价值,淡化古典诗词没有考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取的。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古典诗词不能全盘否定,应批判继承。 (3)①立足实践。通过开展各种不同的社区街道活动,让城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新特点相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现其现实意义,彰显城市文化的悠久和新活力。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发达城市建设的积极经验,取长补短发展城市文化。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城市文化建设中,促进城市文化发展。 ⑤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借助电子信息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发展城市文化。 (4)略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的“和而不同”可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展示出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可分析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这种和谐的关系。 第(2)问:首先要确定“淡化古典诗词”是不正确的,接着要从为什么不能淡化古典诗词以及怎样正确对待古典诗词的角度展开。不能淡化古典诗词的原因主要是要考虑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怎样对待古典诗词要考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3)问: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发挥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作用、利用传媒等角度展开即可。 第(4)问:要求写出一个具体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流程纲要,比如城市环保宣传活动,文明礼仪月活动等,注意在书写时活动顺序不能颠倒,要符合逻辑。 考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备考建议】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传统文化: (1)明确传统文化四个表现形式各自的地位。 (2)明确传统文化特征的考查方式。考查相对稳定性这一特征,一般是以古今对比来创设情景;考查民族性这一特征,一般是以海峡两岸或海外华侨的相关活动为背景材料。 (3)明确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因此既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是包袱,也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是财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材料一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涉及到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提高文化开放拳平,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广大青年争“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材料二近几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大,成绩显著.我国出版业充分借助了数字信息和电子阅读平台,通过积极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化、丝路书香等八大工程,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市场。在图书走出去工程中我们不断深挖奉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经典传统到当代政治,社会、国情等输出。大量的优质畅销书籍,提高了中国图书的吸引力。同时又加大了对翻译环节的重视,让海外读者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赢得了各国的青睬和认同。扩大了中西文化的影响力。

1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对材料一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分析我国图书为什么能成功走出去?

 

查看答案

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顿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沿袭传统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体系,需要吸收国外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鉴国外法治建设有益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实践具有共性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2014年6月18日,李克强总理面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东西方文明虽然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珍贵。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之所以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包容性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