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理念摆在推出位置。创新文化是创新事业的灵魂,...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理念摆在推出位置。创新文化是创新事业的灵魂,推动大众创新首先需要创新文化的浸润。创新文化,简言之,是能激励创新的文化。从一般意义上讲,其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和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前者如以创新相关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保护制度等。

材料二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经济进步是通过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来实现的。熊彼特认为,进步背后的驱动力是企业家,他们有着关于一个新产品、生产一个旧产品的新方法或其他创新的想法。当企业家的企业进入市场,它对其创新拥有某种程度的垄断力量,正是预期的垄断利润激发了企业家。新企业的进入对消费者是有益的,消费者现在有更大范围的选择,但是对现存生产者常常是不利的,他们可能发现与新进入者的竞争往往是困难的。如果新产品比旧产品足够好,现存企业甚至可能被逐出市场。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地自我更新。企业家的企业成为现存企业,享受高利润,直至它的产品被新一代创新的另一个企业家的产品所替代。

1)大众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浸润,推动创新事业必须培育创新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从哲学角度来看,为什么说经济进步是通过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来实现的?

3)依据材料,你觉得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至少谈两点)

 

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培育创新文化,有利于更新观念,树立适应创新要求的价值取向、创新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利于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创新的发展。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既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途径。经济进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在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的“创造性破坏”中实现的。在经济发展中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经济进步的关键。 (3)如敏锐的市场嗅觉,勤于思考的习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要求考生分析“大众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浸润,推动创新事业必须培育创新文化”。该观点强调了创新文化对于大众创新的作用,所以考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材料中“其包括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精神和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启发我们要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和创新制度的方面分析。考生结合材料,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和表现、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组织文化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说经济进步是通过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来实现的。要注意“创造性破坏”其实是指辩证否定的过程。所以考生要从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和实质来分析;同时创造性破坏是创新的过程,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所以要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寓进步。 (3)本题要求考生谈谈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要注意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中强调了创新意识,所以考生可以从这方面回答。如“敏锐的市场嗅觉,勤于思考的习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等等。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题型总结】“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价格极高。

材料二“供给侧”涉及商品的价格问题。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由历史形成的“硬骨头”,放开价格管制的阻力主要来自垄断生成的利益让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松手。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逐步确立竞争 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价格改革的核心,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剑指重点领域、政府定价、依法监管与宏观调控。价格市场化改革迎来了闯关夺隘的关键搏杀。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搏杀中应发挥的作用。

 

查看答案

漫画《经验的选择》给我们的启示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揭露矛盾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验证码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区分在页面上进行输入操作的是人还是自动化的软件。就拿l2306验证码来说,它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不断与黄牛和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历史。从一开始的简单数字、字母、加减法,再到闪烁变形字母、干扰线变形字母……由于数字和字母组合可被抢票软件自动分析识别,自2015年3月16日起,12306又启用了图形验证码。这说明了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易变的   

②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近日获得重大突破,可见光实时通信速率提高至50Gbps,相当于0.2秒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未来,该技术可实现有光照即可上网。可以形成万亿级年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①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②说明意识的能动性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保证

③充分发挥了人的主动创造性 

④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并非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方言是文化社会信息的集合体,隐藏着诸多密码,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去运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依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周朝时,中央政府就经常派人到各地采风,搜集方言俗语。西汉扬雄进一步搜集整理,并通过面询方式进行方言调查,大范围记录各地的口语词,然后将所记词语按通行的地域范围分别标注成不同类型,成就了中国古代方言研究的开山巨著《方言》。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看,材料告诉我们

①获得认识成果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根本立足点

②社会实践始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有助于获取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