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2014年4月,英国国际传媒ITV集团宣布,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

材料一2014年4月,英国国际传媒ITV集团宣布,订购模式节目《中国好歌曲》。2015年3月,越南国家电视3台宣布订购《中国好歌曲》,并将于2016年初播出越南版《中国好歌曲》。专家评论说:这是“里程碑式的交易”,中国综艺节目在苦心探索多年后终于实现了第一次逆袭,意味着中国电视界开始从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这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能激励更多可被海外借鉴、复制的中国节目的出现。作为首档走出国门的节目,《中国好歌曲》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这也是它能获得国际市场版权认证的根本原因。灿星制作副总裁尹晓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曾经成功制作了很多优秀节目,在积累经验之后,是时候研发自己的模式了。”

1)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材料二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纷。

赞成者认为: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反对者认为:

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己、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

3)请你就中外文化交流提两条具体建议。

 

(1)①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国好歌曲》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对原创的坚持 ②《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引领中国电视界结束了只“引进来”,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中国好歌曲》坚持原创,实现了“里程碑式的交易”,提振了中电视人的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原创节目的出现,体现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作用保证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由于争论各方对社会实际的把握不同,因而对如何修改教材会形成不同看法从而产生延续的争论。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修改应达到的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因而对怎样修改教材的争论还会进行下去。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人们关于教材修改争论的深入延续会深化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只要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记忆文化创新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又是进行文化创新的目的和衡量文化创新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然后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本题属于分析类主观解析试题。“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属于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认识的特点等。结合材料来看,人们之所以有不同的认识都是源自于客观物质世界,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修改应达到的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因而对怎样修改教材的争论还会进行下去。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答案合理即可。比如:①积极学习、继承、吸收中华文化的积极成果,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②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创新,使之发扬光大。等等。 考点:文化创新的源泉与文化创新的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年是国企大重组、大整合的一年。阅读下列关于S市企业改革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S市国企改革的相关措施

改革措施

经济学依据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管国企到管资本为主、减少审批事项、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

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上市公司

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将80%以上的国资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经营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

材料二加快政府机构是国企改革的必要条件。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重头戏。“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武汉市某区率先启动行政权力清理,列出“权力清单”,做到“权力底数明白、职责分工清晰、运行流程优化、职权行为规范、权力监督有力。”

1)依据材料一,分析S市深化国企改革所采取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分析政府在使权力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

 

查看答案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想方设法抹杀历史。这种抹杀表现在篡改历史教科书上,表现在对侵略行为的百般抵赖和狡辩。8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谈话虽涉及“反省”,但措辞暧昧、诚意有限。2015391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期间,在东京发表演讲,指出正视历史是德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战争是德国的沉痛记忆,德国永远不会忘记历史。德日两国之所以对二战历史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①价值判断基于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③价值判断与人认识事物的角度有关 

④价值观决定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2015年下半年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上述材料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①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 

②既看到了主要矛盾,又看到了次要矛盾 

③既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既坚持了矛盾的客观性,又坚持了矛盾的斗争性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一带一路”发展历程说明

时间

事件

2013.9.7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10.3

习近平在印尼首提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11.4

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2014.11.8

习近平在APEC会上表示“一带一路”的具体规划蓝图及其实施条件

已经成熟。

2015.3.28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公布。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二者相互离不开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有机结合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5年暑期,奇幻巨制大片《捉妖记》自上映起便表现优异,以20.5亿的票房刷新华语票房新纪录,仅次于《速度与激情7》的24.26亿,位居内地影史第二,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电影《捉妖记》根据中国神话故事改编,构建了一个人与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将水墨山水中国风元素和妖的形象创新结合。结合最新的国际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捉妖记》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 

①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②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 

③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捉妖记》里有共享的价值观、成熟的操作经验、诚意的创作态度。观众很挑剔,也很容易满足,前提是电影人对电影、对观众有足够的诚意。敬畏观众才能收获掌声,收获票房。这是《捉妖记》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丰收”的关键。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必须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