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蛟龙”潜海刷新中国深度,“嫦娥”飞天标注中国高度,再到经济总量突破60万亿元的“中国奇迹”,当代中国的每一次跨越,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无不昭示着中国梦的美好前景。这生动地体现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③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日:“愿有所息。”仲尼日:“生无所息。”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仲尼观点相近的是
①“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③“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④“世间万物,变动不惊,明者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传统企业采取由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金字塔状的结构,高层、基层不能越级联系,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信息失真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现代企业出现了扁平化趋势:减少中间层,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这表明
①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③优化要素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向会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
④事物整体功能受到事物自身结构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辩证法的角度看,需要
①把握联系的普遍性,避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
②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
③坚持重视量的积累,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
④抓住发展的重点,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李克强总理指出: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等短板,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全体人民更好分享发展改革成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需要我们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服务大局、建设中国
②在把握主次矛盾的基础上精心履行职责,服务社会群众,共建中国梦
③协调矛盾主次方面中稳步推进,刻苦攻坚,完善有关制度,实现平等互惠
④发挥好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立足于认识的基础上服务经济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教育部官员近日表示,我国即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将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对此,媒体评论指出:尽管高考双轨制尊重了人才培养规律,但只是改变供给,如何激活需求实现人尽其才才是关键。这一评论
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坚持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④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