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

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综观王明阳的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乃其总纲和终极指归。心学认为的知,指知识、信念,主张通过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其价值。道德修养和实践行动方面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称得上善,所以知与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主观信念具有多样化,主体是实践过程中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挑选既有利于自己实践行动,又不违背社会规律的准则作为信念的内涵,将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付诸于行动之中,这就是致良知之学。应用致良知之学,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在知行合一中充分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今天,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1)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

 

(1)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和思维。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修养。 ②传统思想是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心学的合理思想对现今人们核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会有深刻影响,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继承王阳明心学精华思想,有助于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考生如作答其他相关合理观点,可酌情给分) (2)①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知善恶,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其心学主张通过实践过程将善恶认知和道德实践知行结合,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达到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需要继承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的合理性。该观点强调了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友善精神的作用,所以考生首先回答文化的作用,尤其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为设问中强调的是“友善精神”;其次,王阳明的思想属于是传统思想,所以我们要回答传统思想的重要性;最后回答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王阳明心学精华思想,有助于文化创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即实践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心学的知行合一必然是一个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的过程。首先调动知识,实践的知识包括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特征等知识。其次,结合设问分析即可。我们对心学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加以开启、扩充、运用,是因为实践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我们要选择既有利于自己实践又符合社会规律的结果,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把心学主张通过实践在社会行为中为善去恶;最后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受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约,在知行合一中,形成的信念经过判断、选择,区分善恶,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方法锦囊】 “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材料一:我国信息消费趋势

 

规模(元)

同比增长

占GDP比重

2012年

1.7万亿

28%

3.3%

2015年

3.2万亿

22%

4.7%

注:据统计,近年来,中国人均信息消费仅为192元,美国人均信息消费为3400美元。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00多亿元。

材料二:我国信息消费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网络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信息消费结构中“重娱乐型消费,轻生产型消费”的倾向严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说明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分析促进信息消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查看答案

对于他人的经验要学会选择,否则会成为负担。漫画《选择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满分5 manfen5.com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揭露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查看答案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选项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乱——《老子》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论语》

A.   B.    C.    D

 

查看答案

由高、中、基层管理者组成的金字塔状结构是传统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会导致信息失真,弱化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而现代企业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高中低管理层逐级传递,避免了信息失真,从而增强了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和反应能力。这表明

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优化要素的结构会增强系统的功能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可建立新联系

A.   B.    C.    D

 

查看答案

能源问题困扰世界。目前,科学家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制造出一种人造树叶,将水分解成氧和氢,可以生产廉价环保能源。这主要体现了

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