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近年来,中国城市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空气污染、交通拥堵、...

近年来,中国城市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买房难上学难等“城市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城节,让城市规划更科学、更绿色、更有前瞻性。城镇化要尊重城巿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政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保护弘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1)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取向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

(2)城市精神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没有精神的城市无异于一片废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3)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还需要形成博文约礼的文化氛围、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请就这一话题向城市管理者提出两条建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活质量,中央决定建设和谐宜居城市,正确反映了社会存在的要求,对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鼓励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尊重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坚持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了最高价值标准。 (2)各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显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巩固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城市精神深深植根于城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有利于打造城市精神,提高城市居民综合素质,提高城市竞争力,为城市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3)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支持和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材料说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发展取向是如何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确定要重点结合的是材料的一二段信息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然后从中央做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现实依据及意义,分析其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和谐宜居城市强调以人为核心、让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分析其尊重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期待,分析其坚持了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延续历史文脉、留住文化“基因”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确定城市文脉、文化基因与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然后重点结合第三段材料和中华文化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等知识,分析阐述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城市精神对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3)本题要求考生就“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还需要形成博文约礼的文化氛围、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话题,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明确的是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分别侧重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然后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符合对城市管理者(政府)定位的具体建议。 【考点定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 【题型讲解】“意义、影响类”主观性试题题型之探究 政治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这一指导思想,其主观性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规定“四种能力”)。在高考中,对于主观性试题,学生往往能答但得分不高,甚至有些是无从下手,这严重影响考试时间和成绩。为此,展开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体现型、反映型、原因型、措施型、意义型、认识型、启示型和依据型。而意义型试题则是常考题型,历来被高考命题者所青睐。 一、题型的特点 意义型题主要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或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它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意义”、“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或“用…说明…意义”等形式为设问方式。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因而答题的难度比较大。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1.明确思路,把握步骤 思路是答题的先导。做意义题先要明确其答题思路: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其次,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三,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选择好恰当的关键词说明。关键词主要依据教材语言,但有时也要有材料语言和时政语言(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最后,组织答案,规范答题。 以上思路(四环节)也是把握这类题型一般解题步骤,即做到:明确主客体、界定范围、找准角度、规范做答。 2.方法指导,殊途同归 思路明确了,但做好问题与材料之间的分析,找到解题的切入口,这是解答好意义类题的关键。不同的试题呈现不同的背景材料,其设问的“意义”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具体而有意义的方法,把握好解题的切入口去分析、解决问题,将材料、设问要求、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做到“因题制宜”,从而达到教材与材料、要点与问题的相互统一。抓住意义类题型解题切入口常用的方法有:回归教材法、材料分析法、角度分析法、明确对象法、范围分析法、性质分析法等。下面就依据近几年来新课改高考意义类相关试题和非高考试题,进行具体解题方法的分析和探讨。 (1)回归教材法。 回归教材法即主要根据课本基础知识(直接的、间接地)来解答题目的设问。课本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命题者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学生相应知识和运用能力。因此,回归教材应该是解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意义类高考题也不例外。看到一个意义类题目,学生首先应该思考,教材上关于本题目的内容有哪些?有些意义类题目本身在教材上就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些意义类题目教材上虽然没有具体阐述,但学生也能从教材有关基础知识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2)材料分析法 材料分析法,也称内容分析法,即根据设问和材料内容反映的方面做出对应分析。意义类高考题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材料下设置问题的,而背景材料呈现的事件、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或对策等,往往又蕴含着有关要求学生分析的“意义”的丰富信息。因此,材料分析是解答意义类高考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充分提取材料中每一个有关“意义”的信息点,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再组织成完整的答案。 (3)角度分析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同一个事件、同一种措施或同一套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看,往往能发现其独特的意义与特有的影响来。因此,找准角度也就成了解答意义类高考题的一个切入口:从这个角度看,具有哪些意义?从那个角度看,又具有哪些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意义类题目,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找准角度,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4)明确对象法 明确对象法也称客体分析法,即受它“意义”对象,分别所具有的意义。学生在分析意义类高考题时,通常也需要把题目要求我们进行分析的事件、措施或对策等放在与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的关系当中来考察,即考虑对“谁”有意义?这也是解答意义类高考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意义类考题中常用对象主要有:对国家的意义、对企业(经营者)的意义,对个人(经济生活中有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农民,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有公民)的意义。有时还可以把对象的范围扩大,如对市场、资源、农业、产业结构、社会等具有的意义。 (5)范围分析法 范围分析法是解答意义类试题的常用方法。意义类试题总是通过背景材料呈现事件、采取的措施或对策等,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具体的,其所起的作用或带来的影响也往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具体的。因此,在解答意义类题目时可结合具体的范围来进行分析。在具体答题的过程中,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内容(或知识)范围,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经济意义的思考:对国家意义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综合国力,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等。对企业生产意义如:正确的经营战略、竞争优势、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加强经济交往、提高经济效益等。对消费者生活的意义如: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生活质量、刺激消费、全面小康、权益保护等)、“政治”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的思考:对国家意义如巩固制度,健全民主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稳定等。对政党、政府的意义如科学发展观、中共执政地位、党群关系、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政府职能、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审慎用权、树立权威等)、“社会”意义有哪些(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社会等)、“文化”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常用语: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发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子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主要考虑“国内”意义有哪些、“国际”意义(又可分成“地区”意义和“世界”意义)有哪些。当然,有些题目可能只要求我们从某一个范围进行分析就行,而有些题目需要把两种范围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 (6)性质分析法 性质分析法也是解答意义类试题的常用方法。当意义型题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影响或产生的作用等做出具体分析时,往往要运用性质分析方法。在具体答题的过程中,其影响可考虑有积极(有利)影响和消极(不利)影响,其作用可考虑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当然有些题目可能只要求我们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随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为市场主体松绑开路,鼓励创业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加了有效供给。但总体上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低端产品过剩,一些“大路货”积压,再打折促销也无人问津,而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全面升级的消费新需求。 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化妆品、奶粉、生活家电甚至马桶盖的事情时有发生。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突出矛盾。

材料二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决策。只有真正理解、支持、落实了相关政策,实现了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我们的改革才算成功。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谨防“运动式”的改革,期望短时间内消灭十几年期间积累的过剩产能,关停闭“三高”行业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造成大量职工失业,工厂倒闭,并为社会稳定埋下重大隐患。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当前形势下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市场机制对实现供给侧结构件改革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说明各地方应如何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查看答案

凭着对土地的挚爱与对事业的专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四十几年来埋头于小麦育种科研,打破了优质与高产不能兼得的传统,培育出多个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虽年至古稀,但他依然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培育出一个更好的新品种,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王辉教授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①要敢于打破规律推动实践创新    

②要为人民的利益真诚付出、忘我投人

③要通过科学实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④要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不意田间一位劳作的老农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一故事说明

①美是人的纯主观感受    

②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④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十年前,网络生存24小时还是一种挑战。如今,断网24小时才是人生最大考验”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政府的决策施政、企业的运营创新,互联网的影响力无远弗届。这表明

①互联网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人们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新联系

③互联网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多样的

④互联网发展与人类的利益始终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拔穷根、扶贫必扶智说明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并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先扶志,习近平强:“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说明

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脱贫的前提

②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的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要着重抓住内部矛盾

④实现贫困到富裕的转变需要社会提供机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