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当年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21世纪的和平年代,...

当年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21世纪的和平年代,家书再次出现“抵万金”的状况。十多年前,书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而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传统的书信往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或是“QQ”“微信”联系。如今,书信已然成为一种记忆,互联网时代,书信文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并且渐行渐远。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书信该不该传承下去?

反对传承者认为,虽然书信是一种很有内涵的文化,写信给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于事情的叙述和感情的含蓄表达,但是书信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写起来也很麻烦,远不如一段微信语音及视频来得方便快捷。赞成传承者认为,书信有它的优势,它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是社交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网络时代里,书信的使用率虽然已远不如往昔,但是它们会携带着人性情感和纪念意义继续存在。小到家风传承、情感交流,大到爱国教育,书信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不能在我们这里断档。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书信文化走向衰落的原因。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避免书信文化消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某市准备组织中学生开展写一封家书的活动,请你为该项活动写两条主题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传统的书信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人们认为,虽然书信是一种很有内涵的文化,写信给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于事情的叙述和感情的含蓄表达,但是书信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写起来也很麻烦,远不如一段微信语音及视频来得方便快捷。 (2)①开展与书信有关的多种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书信文化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利用现代科技,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优秀书信文化的传播 ③继承中华优秀书信文化传统,立足时代和人们的需要,推陈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外优秀书信文化,为我所用。 (3)示例: ①养育之恩重千斤,暂以家书话深情 ②笔尖融情化作万金家书 ③心手传爱,鸿雁传情 ④鸿雁托乡音,书信寄真情(答出两条且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知识指向明确,即“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书信文化走向衰落的原因。该知识范围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回答本题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导致人们不愿书写家书,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书信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写起来也很麻烦”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书信文化走向衰落。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说明为避免书信文化消失,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要开展与书信有关的多种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要利用现代科技,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同时要立足时代和人们的需要,推陈出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外优秀书信文化,为我所用。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为写一封家书的活动确定主题,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考生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养育之恩重千斤,暂以家书话深情”“笔尖融情化作万金家书”“心手传爱,鸿雁传情”“鸿雁托乡音,书信寄真情”等。 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睛】 “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开放催生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因城市管理的需要,他们被要求办理“暂住证”。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局限,流动人口不能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施行。

材料一《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另外,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材料二《居住证暂行条例》为流动人口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了制度框架。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既意味着暂住证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户藉制度改革的新开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居住证制度改革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国家制定《居住证暂行条例》的依据。

 

查看答案

2015年我国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潜力,取消和下放67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三位一体改革。这体现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价值判断和选择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下列诗句所蕴含哲理与之一致的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查看答案

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预测。回答下列问题。

1.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波理论,认为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发生时,会改变附近的时空状态。由于引力波产生的时空扭曲非常微小,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成功观测到。本次“捕获”引力波,进一步佐证了

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接近真理   

世界的可知性及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探测到引力波,人们将能为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理论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许多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这表明

客观事物的本质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根本目的

通过认识个别事物能够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所以要重视对中国土司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让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   

对展现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必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