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成书于元末明初(14世纪)的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汉末、三国(184年—280年...

成书于元末明初(14世纪)的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汉末、三国(184—280年)的战争,多次出现“火药”、“炮响”。但事实上,火药直到唐初(7世纪)才被发明,用于战争则又迟至宋、元。汉末、三国是不可能有“火药”、“炮响”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①文学作品源于主观想象,不必拘泥于史实 

②文学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

③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解析】文学作品源于客观实际,不能源于主观想象,①不选;《三国演义》描写汉未、三国的战争,这说明文学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②正确;“火药”、“炮响”虽不是三国时代的产物,但它是对唐初、宋、元火药发明直至使用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体现了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正确;作者写《三国演义》时,已出现了“火药”、“炮响”,故《三国演义》关于“火药”、“炮响”的描写不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预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 【考点定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特别提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梦幻般的发展屡屡震撼世界。在一些人心目当中,中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而就在前不久,作为美国政策制定重要依据的《全球趋势2030》报告提出,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①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胸怀     

③宁静致远,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尊崇劳动的信念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大道多歧”,人生难免要面对抉择、做出取舍,这就需要我们

①根据主观需要制定客观对策                          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从普遍真理中寻找特殊规律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

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将无校籍,归于区县教委管理,由学校聘任,以此推动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2015413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19个示范区的名单。按照计划,“县管校聘”模式2020年将在全国推广。这一改革,将打破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城乡教育公平化,这将是利好消息。而疲于奔命择校,花大价钱购买学区房,未来或许就该歇一歇了。此项改革的实施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