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的直观现实性
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必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这段话表明:(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B、意识对主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C、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作用
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进行想象和创造
下列诗句中,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的主体是没有任何差别性的
③意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观念活动
④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