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采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我国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推动环境与经济高度融合,以节能减排为重要举措和倒逼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相促进。
材料二:我国政府强调,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和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树立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其中,各级政府时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环保新道路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折材料二中我国“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理念。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这既是我们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共识,也是我们今后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不安于现状,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地抓落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需实现“上档升级”。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上档升级”。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备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要能满足某方面的具体利益,改革就可以进行。”这种观点
A.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表现
B.有利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C.是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标准的表现
D.可能满足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2015年5月底全国十多个省份正式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从哲学角度看,户籍制度改革的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反映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③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挥往往因而异
②价值判断因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描写汉末、三国的战争,多次出现“火药”、“炮响”;但事实上,火药直到唐初才被发明,用于战争又迟至宋、元,汉末、三国是不可能有“火药”、“炮响”的。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文学作品源于主观想象,不当拘泥于史实
③超越现实的预言能精准应验发展的现实
④文学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