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小行动筑成大梦想
“人之初,性本善”,人们都有一颗愿意行善的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身家,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给老弱病残让座,从救灾济贫、扶老助残、救孤助学,发展到心灵关爱、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更广泛领域,让公益之光从城市到乡村,照亮每个人的心灵,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公益成为一种精神,也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它对于推动公民互助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国扶危助困传统精神的光大都厥功甚伟。中华民族也早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爱心传递爱心,感动催生感动。这种“传染”让人对生活产生美好的体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对社会感恩,对他人友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肌理,这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微公益,小行动,大不同,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1)结合材料,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说明微公益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就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15个字以内。
材料:201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指明方向。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胡锦涛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分析说明文艺创新为什么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材料一:近代以来,戚继光抗倭成就鼓舞了人民反抗侵略,也被视作民族振兴的曙光,倍受尊崇。近年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在市场上褒贬不一。横店影视制作公司再次斥巨资摄制了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这部作品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重视,反复研究指导剧本。众多明星加盟出演,《大圣归来》特效制作团队全力还原真实可信的戚继光时代,由于作品质量优秀,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观众也对续集充满期待。
材料二:戚继光在荧屏上大受欢迎,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同名历史讲座,影响力明显没有电视剧高。学者们对此颇多怨言,对文艺作品强调的感情戏、格斗戏颇多不满,认为没有真实反映戚继光的历史地位,误导观众。
结合材料,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怎样才能生产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材料:去年9月22日至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习主席的美国之行,与美方达成了多项务实性合作成果。其中,中方宣布未来3年将资助中美两国共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美方宣布将“十万强”计划从美大学延伸至美中小学,争取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双方支持大学智库合作,每年举办中美大学智库论坛,在两国大学和教育机构间加强合作并推动公共外交项目。双方将支持每年举办中美青年年创客大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中美重视教育合作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一诗句主要表明
①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唯心主义错误
④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韩国职业棋手李世石九段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将人们的视野重新拉回到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大热门话题中,使人们认为这将是一场争夺未来的比赛。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终将战胜人类。人工智能
①是意识的产物,不可能取代意识
②能够超越人类的局限性从而战胜人类
③具有能动作用,能延长人的生理功能
④是人类的工具,能代替人们从事某些特殊功能的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