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清明节祭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祭奠方式,如鲜花祭奠、网上祭奠、二维码扫墓、天堂信箱寄哀思正悄然兴起。这告诉我们
A.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习俗有巨大冲击
B.要树立科学精神,拒绝传统习俗的影响
C.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体现时代精神
D.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正在发生改变
微博、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A.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北京申办冬奥宣传片《不虚此行》展现了中国文化符号与冰雪运动的完美切换。京剧中的翻跟头与空中技巧的完美翻腾、太极拳中的推手和冰壶的推出等,让中国传统元素展现出新意,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2015年9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由中国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绕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都是在清明节祭祀扫墓。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成为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旧开新的有机构成。清明节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以来,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4个国家级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中国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中国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12月13日)。以立法形式确立上述纪念日并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依据是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