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④只要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江苏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四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中国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D.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与西方直露表达不同的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说明
A.人的精神世界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B.中国人民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C.中华文化具有内涵丰富、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中国人民自古就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D.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