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说。王平院长的话主要强调了
A.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B.科技——文化发展的动力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交流——文化创新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如今,党中央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必将开创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新局面。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中国智慧自成语境”。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社会文化,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城市中的草根艺人用努力和汗水,为疲劳一整天的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虽谈不上高大上,也传递真善美。他们来自草根,为草根服务。由此可见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②草根文化就是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③人的文化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
④文化需求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些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简短和精练。微博、微信、微电影,中国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微时代。这种现象表明( )
A. 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传播
B. 现代技术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C. 传播技术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D. 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