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胡杨树所寓意的中华民族精神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特质,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③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胡人指中、西亚外来人口,多见于唐代及之前的各史籍和文献上。胡舞风行于唐代,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逐渐变革,也对中国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体现了
①文化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②尊重多样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在北京召开系列会议。此次会议,除了达成各项成果外,还有难得的“APEC蓝”令人怀念。2014年11月10日晚,璀璨的APEC之夜,水立方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晚宴及文艺演出迎接贵宾。文艺演出的主题是:“上善若水,同舟共济。”这一主题彰显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我国尊重文化差异,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谈到,南北朝时,佛教思想有系统地输入。自此以后,以至宋初,中国之第一流思想家,皆为佛学家。佛学本为印度之产物,但中国人讲之,多将其加入中国人思想之倾向。比如,印度社会中,阶级之分甚严。故佛学中有一部分谓有一种人,无有佛性,不能成佛。但中国人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故中国人之讲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这一文化交流的历史情况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兼收并蓄
②借鉴外来文化往往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的减少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死)”,2014年被美国在线录入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引发网民组团前往围观“作”到国外的盛况。这表明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④世界是中文的,也是英文的,归根结底会是拼音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