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以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切身体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为导向;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求干部洁身自好、廉洁从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4年,又逢甲午。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旅日作家萨苏说:“1919年在台湾拍摄的照片中,台湾士绅的服装依旧是没有顶戴花翎的清朝士绅服装,保持中华衣冠,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这次战争后,台湾人民一直坚持着“中华衣冠”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①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各地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不会因时而变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
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面对风景各异、特色鲜明的景区摆着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的尴尬,北京故宫寻找新思路,“脑洞大开”,不仅让雍容华贵的朝珠与现代的电子耳机实现了合体,还推出了“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顶戴花翎官帽防晒伞等文化创意产品。这一做法
①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
②丰富了文化继承的传统内容
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④否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某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删掉古诗引来不少质疑声,有网友感叹,“长大了,我才后悔小时候没多背几篇古文”,“去中国化”其实是很悲哀的,应该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使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因为
A.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C.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D.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
①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
②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
③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