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引诗经妙谈“家”文化,并向专家学者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李克强说,《诗经》何以爱情诗开篇,因为有爱才有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历来十分珍视家的观念。中华民族的“家”观念
①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③对维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拜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中华民族赋予了“月圆”丰富的人伦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月亮文化,“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这表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月亮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④月亮文化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具有多元价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人民”;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由此可见
A.在传统文化中,“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
B.“礼”源于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C.“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
D.“礼”具有多元价值,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以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切身体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为导向;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求干部洁身自好、廉洁从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借鉴古文经典治国理政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4年,又逢甲午。甲午年,成了中国的命运转折之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旅日作家萨苏说:“1919年在台湾拍摄的照片中,台湾士绅的服装依旧是没有顶戴花翎的清朝士绅服装,保持中华衣冠,这一点难能可贵。”在这次战争后,台湾人民一直坚持着“中华衣冠”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①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各地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不会因时而变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气派
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