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范畴。针对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的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化解传统文化危机;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投入过多精力学习传统文化会影响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赞成者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反对者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
③传统文化能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的人格
④传统文化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吉祥物是一种文化符号。无论时代和生活如何变迁,中国人对吉祥物的热情不减、期望不减,对生活的祝福不变。这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引诗经妙谈“家”文化,并向专家学者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李克强说,《诗经》何以爱情诗开篇,因为有爱才有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历来十分珍视家的观念。中华民族的“家”观念
①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②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③对维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拜月习俗。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中华民族赋予了“月圆”丰富的人伦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月亮文化,“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这表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月亮文化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④月亮文化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具有多元价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人民”;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由此可见
A.在传统文化中,“礼”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
B.“礼”源于自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C.“礼”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继承性和鲜明民族性
D.“礼”具有多元价值,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