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而10年前我国的电影票房仅20亿元,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发展电影产业
①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③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今年恰逢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却在艺术思想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莎士比亚戏剧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汤显祖的戏曲有强烈的批判性,宣扬个性解放。古希腊时期戏剧要么是悲剧,要么是喜剧,但莎士比亚开创悲喜融合的先河,汤显祖的戏曲也是这样,充满悲欢离合。世间只有情难诉,而他们的剧作恰恰都长于抒情,可称作“诗剧”。这说明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不同国家的人民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2.每年的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但知道这个日子的人并不多。戏剧不像电影、音乐等大众艺术,具有快速传播性、可复制性。一部片子、一首乐曲,一夜之间,一日之间,就可以飘得很远。戏剧是剧场艺术,具有现场性、难以复制性,传播效果多是慢热。一部戏要演一段时间才能逐渐为人知晓。下列有助于戏剧文化发展的措施是
A.加强学校的戏剧教育普及戏剧文化知识
B.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戏剧推动戏剧文化发展
C.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决定戏剧文化发展方向
D.摒弃传统戏剧桥段融入时代精神
3.2016北京市西城区“百姓戏剧展演”于5月开幕。展演剧目不仅为百姓的原创剧,还由百姓演,请百姓免费看。“百姓戏剧展演”活动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材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每个人都是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福建,歌曲《爱拼才会赢》几乎家喻户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当探寻闽商足迹的时候,能深深地感受一种“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这种精神
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带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成果中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而目前,中国的1202所本科学校中,2001年以后建立的就有678所,建校时间不足16年的占到了55.6%,而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重视高等教育是基于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C.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这表明
①奥林匹克精神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反作用于政治
③奥林匹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口号“点燃你的激情”热情洋溢,体现了“桑巴之都”的特色,主题口号是历届奥运会独特举办理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各届奥运会都精心设计打动人心的口号以使其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从文化的角度看,举办奥运会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发展
②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各国文化的趋同
③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④有利于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这些年,大批优秀的国外绘本和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国内,中国的孩子和国外的孩子一样,都能看到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当王子与公主、巫婆与精灵从小就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时,又有多少孩子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么多经典的老故事呢?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田螺姑娘、牛郎织女、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这些故事曾陪伴一代代人走过温暖的童年。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学习外来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基
②借鉴、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不断排除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障碍和文化竞争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认同世界各国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