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2016年端午节前,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传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宜互助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端午节和清明节确实有约定俗成的主题,但这些传统节日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并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许多娱乐性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喜庆色彩。在纪念先人之余,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

(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探究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3)某地组织以纪念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请就挖掘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拟出发言提纲。(两条,每条10—30个字。)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4分)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问候语的使用出现分歧。(4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部分人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4分)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分)端午节和清明节“互祝快乐”,在一定意义上曲解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2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既保留了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3分)传统文化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应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2分) (3)岁岁清明,缅怀先人,寄托哀思。(2分)年年端午,纪念先贤,莫忘报国。(2分)(围绕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回答即可)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的角度,然后还要注意本题审问中的上述分歧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所谓的分歧指的是清明节、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的问题,因此考生明确了范围之后,可以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探究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的是,本题不是就一种观点进行说明,而是要求考考生说明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因此对于第一种,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的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对于第二种观点,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以某地组织以纪念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为话题,要求考生就挖掘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拟出发言提纲,属于探究性解答题,比较开放。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围绕主题;二是要注意每条提纲的字数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影响认识的因素、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名师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必要性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作用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2014年,习近平对德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时,两国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定位,为新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确定了方向。

材料一  2016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正式访问中国,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默克尔。“相向而行”“拉紧互信纽带”“在高起点上深入推进中德合作”……在于默克尔会见中,习近平这样描述中德关系。舆论普遍认为,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成为亮点。

材料二   作为最被看好的中德合作领域,“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碰撞出新火花。在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双方将继续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两国政府已为“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搭建了平台,引导和鼓励两国企业实现项目落地。

“中国制造2025”也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该领域的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将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合作,支持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加强交流,两国政府将提供更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德关系为什么会处于“历史最好时期”。(12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中德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对两国和各自企业的作用。(14分)

 

查看答案

阅读如图《学问是苦根上长出的甜果》,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①有意义的人生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②取得人生成就就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学问是甜蜜的,而孕育学问的根是苦涩的

④任何真理的获得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非常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聚焦于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从哲学角度看,“不忘初心”旨在强调

①意识具有第一性,要“不忘品格”    ②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要“不忘本来”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不忘本质”    ④实践具有主动创造性,要“不忘担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重视科技创新的唯物论依据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

②客观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③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面图片告诉我们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事物间有利联系   ②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建立新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断取代自在事物的联系   ④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着联系的具体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