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2015年8月4日晚在英国广播公司( BBC)电视二台播放。片中“严苛”的中国教师与“捣蛋”的英国学生相遇,引发网民对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讨论。

    在微博上,中国网友有的认为中国教师做得不够好,不够尊重学生,有的则认为英国学生太懒。有网友说:“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但学生懒的话,绝对不适合中国教育。”英国观众中有人认为中式教育管得过多过严,从而使学生缺少了质疑、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也有人认为英式教育管理过于宽松,“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让孩子们‘做自己’,他们就会成为有创造性的天才,但他们不会。”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时也谈到了这部纪录片,他表示,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同样,这部片子在中国网络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他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孩子玩的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为什么会产生“化学反应”?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

(3)根据价值评价标准,写出两条关于教育“严”和“宽”方面的价值取向观点。

 

(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英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两国教育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4分)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会使双方反思教育理念和思维,也会促进中英双方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4分)③大众传媒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中英两国文化的精华,借助纪录片和互联网,促进各自文化在共享中的发展和进步。(4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师在教育中对待学生的严与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习惯等实际状况,结合教育和任务来确定严格管理的程度和方式,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老师在教育中对待学生的严与否,要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4分)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在教育中反对一味强调严管的作用,从而避免严师不一定出高徒的消极效果。(2分) (3)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要宽严相济,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2分)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教育要宽严适度,必须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要求。(2分) 【解析】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为什么会产生“化学反应”,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也是两个教育发展的必然历程;然后考生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说明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最后可以从大众传媒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实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因材施教;其次考生可以从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再次可以从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有机的统一的角度说明;最后还可以从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价值评价标准,写出两条关于教育“严”和“宽”方面的价值取向观点,考生在提出措施时,要注意设问中的根据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取向观点的限制,然后考生可以从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考点定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大众传媒、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答题指导】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 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辩,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扎染工艺旱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在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目前在大理周城已将此门艺术与市场结合,形成了壮观的民族文化产业。因为深受游客喜爱,扎染成为云南省和大理地互重要的旅游商品享誉省内外。大理周城白族扎染现在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之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上百种新品种,产品远销往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87年至今为国家创汇1300多万元,为群众增收(扎花费)2800多万元,扎染已成为周城一业兴百业俱兴的龙头产业,同时也带动了缝纫加工业、扎染销售业,旅游及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扎染废水排放问题至今无法解决,严重制约了周城轧然的发展规模。

材料二  2016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 G20)领导人杭州峰会落下帷幕,中国作为东道主为全球治理顶层设计贡献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对外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包容与担当。以“G20峰会”为契机,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中国外交越来越具备大国自信。

    首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首次全面阐述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提出我们应该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们应该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取得符合人民期待的合作成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断丰富。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理念支撑中国和平发展,也将与世界各国一道走出合作共赢的新路。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在亚洲重返第一大国的地位,要求中国更加切实地维护在海外不断累积的巨大利益,也要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在解决国际和国内冲突中发挥更大作用。

(l)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大理扎柒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外交的“大国自信”源于何处,并为我国外交进一步展示“大国自信”提出一条建议。

 

查看答案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放管服”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用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放管服”改革的哲学依据有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可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2016年10月5日巴西某基金会公布了寨卡病毒研究新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对寨卡病毒基因排序分析发现,寨卡病毒能够抑制患者免疫系统的激活,且抑制能力比同类病毒更强。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通过干扰病毒中抑制免疫系统的因子,用减弱病毒能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新方式。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人为地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研究获得新进展的必要条件

③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④离开了对规律客观性的尊重,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观点与漫画《最诱人处最危险》体现的辩证法思想相符的是

①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②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韩非: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关于“诗词的意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是诗人通过对生活图景的直接再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借景抒情

③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④会随着具体生活圈景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