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国史大纲》中提出: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隧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此观点的文化依据是
A.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永恒不变的,
B.中华各族人民拥有对世界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
D.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足以傲视天下。但这也会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这告诉我们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C.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014年6月,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在于
①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②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③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今仍家喻户晓。这表明
A.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亘古不变 B.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C.经典文化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一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