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历史时期 | 具体条件 | 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
新中国成立初 | 物质极度匮乏 | 强调征服自然 |
改革开放初期 | 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并不突出 | 开始注意保护环境 |
近十多年来 | 经济快速发展,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
①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③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这段话主要是强调
A.要重视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
B.要看到整体的统率和决定地位
C.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制约的作用
D.要注意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化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土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B.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C.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D.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可知性 B.主观性 C.规律性 D.物质性
对历史人物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