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极速膨胀,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隔30年,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此政策调整的认识论依据是
A.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 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以物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A.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
C.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D.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下表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历史时期 | 具体条件 | 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
新中国成立初 | 物质极度匮乏 | 强调征服自然 |
改革开放初期 | 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并不突出 | 开始注意保护环境 |
近十多年来 | 经济快速发展,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
①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③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这段话主要是强调
A.要重视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
B.要看到整体的统率和决定地位
C.要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制约的作用
D.要注意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化
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土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