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5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 《携手构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目标虽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贏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材料二:入冬以来,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陆续出现重度污染天气,多地发出雾霾橙色预警, 再度开启“雾霾模式”,而随后的寒冬数月,人们还将面临燃煤采暖、春节爆竹等考验,有人感叹“无处可逃,听天由命”,也有人认为“人定胜天”。
(1)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给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 启示。
(2)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人们如何应对雾霾。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思路及其具体做法的变化历程如下:
时段 | 工作思路 | 具体做法 |
1978-1985年 | 农村体制改革和小规模区域扶贫 | 以工代赈;加快“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围)建设; 智 力去边活动等 |
1986-1993年 | 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开发式扶贫 | 注重与经济增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对重点区域给予一定的发展项目等 |
1994-2000年 |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 重新确定国家级扶贫县;强化扶贫资金、项目进村入户;落实扶贫目标责任制 |
2001-2010年 | 新世纪扶贫计划 | 重新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县;将扶贫重点放在西部集中连片地区等 |
2011-2015年 | 扶贫开岌整村推进“十五五”规划 | 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就业促进;革命老区建设;扶贫试点等 |
2016-2020年 |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做到精准扶贫 | 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 |
材料二:西部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该地区积极探索发展战略,通过共融共建等方式,主动走出去邀请发达城市来帮扶,实话产业承接,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融通,先后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扶贫脱贫工作思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从联系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该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极速膨胀,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隔30年,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此政策调整的认识论依据是
A.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 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 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以物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A.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
C.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D.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下表反映的是建国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历史时期 | 具体条件 | 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
新中国成立初 | 物质极度匮乏 | 强调征服自然 |
改革开放初期 | 经济与生态的矛盾并不突出 | 开始注意保护环境 |
近十多年来 | 经济快速发展,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
①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②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③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