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职业院校己开设刺绣、雕刻、蒙古族长调民歌、评麦等专业,中小学教材增加了民乐、民歌、腰鼓、秧歌、剪纸、年画等内容比重。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入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强大的包容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相对的稳定性
建筑格调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颇具华丽气质的封闭式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族的蒙古包,云贵高原及广西地区的干阑建筑、石头寨、风雨亭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建筑给人以强烈的感性冲击,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由此可见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记录,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近年来。欧洲学院日益重视中国,开设了欧中关系课程,还积极筹建欧中研究中心,致力于欧中关系研究。中国愿同欧方一道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学生年度双向交流达到30万人次。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中欧学生交流有利于文化传播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 ④学生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大众传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一一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下列做法符合上述主张的是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防止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④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推销本国价值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