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杭州”,9月4日晚,一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让世界的目光齐齐聚焦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演讲及致辞,到由张艺谋执导的《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信手拈来的文学经典,令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人说,学好古典文学,才能看懂G20上的文艺之美。这说明
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领风骚,引领世界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由此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016年11月16日至18日,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一一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亭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一是为中国与世界
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
C.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D.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
“我只怕盛宴易散,良会难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英国的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中国的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都曾发出韶华易逝的感叹。在两位戏剧巨匠逝世40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了“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列演出活动,广受好评。在这一活动中
①中英戏剧文化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②要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
③应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证明经典文化的价值远高于流行文化的价值
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
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
“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可见
①中德两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
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
④工匠精神影响着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