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中华文化开始更多走出国门,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文化往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
①各国人民相互了解
②东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③维护某种文化的世界传统地位
④促进东西文化的趋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最早设立,定位为全民共享发西兰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节日。如今,文化遗产日已经成为整个欧洲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举行,活动期间有五十多个欧洲国家向公众开放大量历史性建筑,让世界各地的民众聚焦欧洲,感受文化传承。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保护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优越感
D.保护文化遗产,必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的文化力量认识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是年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民族生存的环境差异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思想运动的发展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互称“先生”,尽管不同年代和时期,“先生”一词只带的对象不尽相同,但该词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尊称。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③两岸文化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④文化决定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孔子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