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政策调整的背后,是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是对以往计生政策的准确评估,也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利益权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体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全面两孩”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要随着调整。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调整人口政策,实行“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发展。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实行“全面两孩”政策是深入细致研究论证、准确评估,权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而进行的人口政策调整,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每点4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以不同时期人口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人口形势在不断变化,人口政策的调整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的人口政策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每点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的相关知识。本题是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依据材料信息联系课本知识回答,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等方面作答。 (2)此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知识阐述观点的能力。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包括实践、真理等知识,设问要求分析我国人口政策不断完善的原因,属于原因类题型。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以不同时期人口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的,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人口形势在不断变化,人口政策必须进行相应地调整,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的人口政策在反复探索中不断完善,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定位】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实践的观点、真理观 【解题方法】政治问答题审题指导 政治问答题审题非常关键,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纵观历年政治高考,因政治问答题审题失误而错失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的大有人在,而这也往往是来开分差的关键,所以要答题,先审题!政治问答题的设问虽然有时候陷阱重重,但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就是本人近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看是否需要结合(分析)材料. 绝大部分问答题基本上是要需要概括或者分析材料的,个别措施类的问答题(如哲学)和经济意义类的题可以省略此环节,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还是简单概括分析下,如果题目设问明确要求依据材料,那你一定不得偷工减料! 第二步:关于知识范围的审题“四看”要领: 第三步:看清问什么 政治问答题归根到底,无非就三种题型,每种题型的思路和答法还是略有区别的. 1. 是什么(what):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表达了,含义,区别,联系,关系….. 2. 为什么(why):为何,为什么,之所以,原因,意义,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作用,理由,影响,道理,依据……. 3. 怎么样(how):怎样,如何,途径,分析,启示,建议,措施……. 第四步:看分值,定要点 考时间,分秒必争!当然审题的时间是绝对省不得的,不过不必要的废话或者过多的要点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到底答几个要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考生在构思时就应该打好算盘,切忌写一点,想想,又写一点,这样做的最大弊病就是逻辑不够清晰.要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先看看分值,拟定要写几个要点,然后再在脑海里或者草稿纸上去挖掘和组合要点,再下笔! 第五步:删繁就简 在我们的政治问答题中,有时候有些文字其实是没有任何实际含义的,你在审题的时候完全可以当它透明,以节省审题时间,增加构思时间,但是对于绝大部分限制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应该纳入你的构思过程,否则你的答案很有可能离题万里! 第六步:仔细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 看数字:年份,数值,百分比(尤其是特殊年份和变化起伏很大的数字,要对比,综合考虑) 2. 看主体:党,政府,公民,国家,企业,个人(劳动者,消费者) 3. 看字词句:到材料或图表中找出与设问(尤其是设问最后一词)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信息(词语或句子),用笔在问卷上做好记号,提示自己. 4.看标点符号:以分号,顿号,句号,引号,冒号为主。部分材料会为你的答案要点组织提供很大的启发和借鉴,千万别怀疑命题人的智商,永远相信:命题人不会总是故意把一些不相干的材料摆在那来侮辱你的眼睛! 第七步:归纳整理 审题审到这个份上,也差不多了,再不写就没有时间写了,再草稿纸上简单写个答题思路提纲,重点写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即可,然后就开始下笔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贯彻中央提出的“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江苏省委、省政苏府立足省情,确立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鼓励苏南经济发达区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实行对口挂钩协作,加速苏北工业化进程;利用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契机,建设苏中以长江为轴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鼓励苏南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主动与上海及国际经济接轨,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通过大桥、大港和高速路网建设,促进苏中、苏南、苏北的合作发展,从而形成长江南北联动开发,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说明江苏是怎样统筹本省经济发展的?

 

查看答案

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简要评析上述两种世界观。

 

查看答案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意是: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从辩证法角度看

①诗人的感受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③物质世界的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只能被动顺从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查看答案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一说法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总是不断地相互转化     B.矛盾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C.矛盾就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