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虽然长征已经过去80年,但长征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继续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英勇奋斗。长征的胜利是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

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也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力量之源。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次新长征,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让理想信念的灯塔始终在心中闪亮。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述我们对待长征精神应有的正确态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长针精神来于实践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们要铭记长征精神,认真学习领会长征精神的内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在新长征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们要长征精神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 本题以长征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认识论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我们应确定对长征精神的正确态度,可从铭记领会、丰富发展、应用于实践等角度确定态度。之后再运用相关认识论道理来进行阐释。可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长征精神是被检验过的正确的认识,所以要铭记领会长征精神;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要丰富发展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要把长征精神运用于实践等方面展开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当今中国大踏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上演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国际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国家形象,关系我国国际话语权,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尽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于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使命、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认同。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古语古训。下列古语与其体现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外部矛盾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这是基于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文艺作品只有反映人民生活,才能实现创作风格的统一

文艺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当前,人们对安乐死存在很多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将安乐死视为自杀;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与其让绝症病人在痛苦中挣扎,不如让他们有尊严地死去。出现两种不同认识的原因在于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很难形成相同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而异

价值判断不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价值判断受到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根据当前的人口形势,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等重大举措。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价值选择必须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