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两个决定,将9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强大民族力量

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提高民族科学素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利于凝聚强大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选C;①强调了传统文化,与材料无关;④强调了民族科学素质,和材料无关。 点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但以主观题为主。考生在备考时,要掌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此外,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形式有很多,如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都可以作为主观题的答案要点。 高考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措施的准确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是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长征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经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因子。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

有助于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必须发挥民族精神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传递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特质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 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查看答案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使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做到不失本色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查看答案

出席G20杭州峰会的嘉宾每人都会收到一个小礼包,内装一条丝巾和一把扇子。其中,丝巾共有五款设计:花满轩阁、花境绕蝶、丹青雅韵、以及两个色系的和瑞图腾,充分融合了龙凰、青花瓷等中国元素,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由此可见

A. 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士壤

B. 丝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查看答案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假如让你写一篇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政论文,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是

A. 相互借鉴 完全融合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 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扩大文化影响力

C.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维护传统文化

D.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