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北京时间3月14日.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改变形状和大小的新型材料,能造出新...

北京时间3月14日.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改变形状和大小的新型材料,能造出新型便携式建筑、“动态建筑”,或者能改变形状的车辆,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这种新材料的发明表明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造福人类的前提   

②人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规律         

④人造物的产生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A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这种新材料的发明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是造福人类的前提,也表明人类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改变的,③说法错误;人造物的产生不能改变世界的物质性,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极速膨胀,国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时隔30年后,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国家决定将实施30多年的“一胎化”调整为“单独二胎”政策,接着全面放开二孩。此政策调整的唯物论依据是

A. 坚持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C.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查看答案

对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

B. 两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 前者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D. 前者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者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查看答案

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查看答案

“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无论他们争论多么激烈,但是他们始终也逃脱不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这个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查看答案

一些刑侦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先确定嫌疑人有罪,然后把嫌疑人作案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罪证构想出来,再去查找人证物证,结果屡屡破案但也会办错案,这称为“疑罪从有”。“疑罪从有”思想在哲学上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