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老牌贫困村的扶贫怪事:地方干部为村民寻求务工机会,村民以誓吃不惯外地大米”为由拒绝:地方干部为贫困户提供鸽苗,村民把鸽子养大后卖掉,没买新鸽苗却把钱花个精光;地方干部为村民脱贫殚精竭虑,贫困户却为自己生了4个儿子而骄傲,以为孩子长大了就能过好日子……思想现念层面的贫乏,缺少改变现状的志气,等靠要的心态严重,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等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解决好这些“非物质”问题,才能真正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二    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l: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

(2)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一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1)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扶贫开发。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远大志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拒绝等靠要。③意识具有目的性。只有扶志和扶智,才能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扶贫的目的,防止返贫。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塑造劳动最美的价值观。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③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热爱劳动。 【解析】本题以精准扶贫和劳动教育为背景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观点的合理性。回答本题要注意“志”和“智”在哲学上强调了意识的作用,所以考生要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方面来分析。考生可以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等方面来分析。 (2)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一为“我要劳动”,为措施类主观试题。要想让学生的内心发生转变,需要发挥文化对人的影响,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即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热爱劳动。 点睛: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特点:①材料较长,阅读量较大。②材料内涵丰富,信息容量较大。③设问含蓄,角度灵活。从设问的角度来说,高考论述题分为限制型和扩展型两种类型。限制型的特点是:它限定了作答方式和范围,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是已有结论了,不用你去归纳,而是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在考查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扩展型的特点是:一般是问“你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说明了什么”。考生需要自己确定答题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内容,自由发挥程度较大。④理在书中,题在书外。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由于情景材料论述题的信息量大,难度较高,区分度强,此类题的得分一般不高,近一半以上的考生因信息把握不准,答案组织空洞,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做题方法 1.仔细审题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解答,审题是第一步,是关键,是前提。 (1)通读材料找“题眼”。应针对此类题的特点,对材料快速阅读,边阅读边理解,边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状态、 性质、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找着材料的规定性,即所谓“题眼”,进而把握材料中心。 (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要求、指向等都反映在设问中,故这一步尤为关键。学生必须细心审读设问,搞懂蕴涵,抓准关键词,明白题意,把握意向。主要从两点出发:①找出关键词句,辨明命题意向。这样才能确定角度,界定所涉内容。②找准限定词句,审透题意细节。 2.规范答题 (1)搜索知识找结合。审过材料和设问后,要找材料与设问的交叉融合点,关键是搜索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原理、基础知识及其交叉点,取舍作答。 (2)运用逻辑定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所以必须认真、缜密、精心组织答案。①列提纲:即设计答案框架,它关系着答案的周全性,知识的统一性。②用方法:需要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组织答案,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联实际:设计答案时一定要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要达到材料与观点的水乳交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坚持科学发展做到了: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重点论,抓住中心

坚持两点论,抓住主流   

坚持均衡论,统筹兼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相机调控是因为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培育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城市群发展,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加快城市群建设的依据是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要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爱迪生说: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小巷总理朱国萍,眼里望着居民、脑中想着居民、心里装着居民;盒饭书记俞复玲,时时处处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开国上将之子许光,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南疆第一村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从他们身上体现了:

A. 依法执政,塑政府权威

B. 依法行政,对人民负责

C. 公正司法,求公平正义

D. 践行宗旨,为人民服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