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本世纪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经济社会...

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本世纪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真理性认识。这说明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②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

③由于观念、能力等的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④认识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A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否认了认识的前进与上升。③选项表述错误,对统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题目中这些理念的提出表明了认识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故②④入选。选A。 点睛:全面理解认识过程的特点及方法论要求 (1)认识过程的特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借助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这项轰动世界的新发现不仅证实了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的预测,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宇宙的新途径。从唯物论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②先进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超前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具有指导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 相对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B.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C. 相对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D.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查看答案

光线是目前已知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在空气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万千米。光线在通过某些透明介质时,比如水或者玻璃,由于折射的关系,光速会稍微减慢,但这种减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被人们感知。科学家们利用这一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时间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物质运动的规律

B.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 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有条件的

D. 静止是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查看答案

2015年8月19日,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等都是在广泛吸取各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尤其包括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这些理论成果都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具体实践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概括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这是基于

①它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人生的根本指南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真理”

③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科学,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有

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