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上下联动,对部分新能源生产企业伪造生产和销售记录,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开展了全面彻底的专项督查行动,追缴“骗补”资金、并处罚金,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损害公众利益
③国家采用法律手段打击企业的骗税行为,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④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6年天猫“双十一”营销额首次破千亿。网购数量急剧攀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商品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改变,消费潜力依然很大,只是需要找到一把打开消费通道的钥匙。以上经济现象说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结构和方式
②供给侧结构改革可能是打开消费通道的钥匙
③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②④
针对住房需求增加,房价连续上涨的实际,W市出台了相关规定:本地人购买第二套房首付50%,非本市户籍购房需有连续在本市缴满2年社保或个人所得税证明,且 禁止购买第二套房。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前提下,下列能反映这一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变化的是(注:D1为政策出台前的曲线,D2为政策出台后的曲线)
A.
B.
C.
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2)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
(3)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如果你就这一问题在班级演讲,请拟定你演讲的两个核心要点。
材料一: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审批“沉疴”,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治理“审批难”问题,是在不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解决“审批多”问题基础上,政府自我革命的进一步深化,是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关键一环。2014年国务院分多次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300多项。如果加上此前完成的项目,短短两年时间,国务院就已累计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材料二:李克强说,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由事前审批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不是给政府工作“减压”,而是相关工作要做得更细致,监管要更到位。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简政放权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切实做好“放管”结合。(12分)
中国正进入“微经济时代”。有观点认为,“微经济”除了指小微企业这样的“微实体”外,还包括像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涉及民生问题的“微福利”。关注微福利,就是关注民生;关注微经济,就是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落脚点。关注“微经济”,从唯物史观看是因为
①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发展起导向作用
②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