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以色列伞兵退役中校大卫·本·乌泽勒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这一段历史成了他心中神圣的丰碑。他在军旅生涯结束后,虔诚寻找着“信仰的力量”。2005年,70岁的他历时138天,步行1200多公里、汽车行程2.4万公里,途经9个省、自治区,重走了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一路上,他参观红军重要战场、会议旧址和纪念馆,采访上百名老红军,所到之处,人们喜爱、尊敬这位以色列老兵,还给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武大卫。重走长征路的武大卫对长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析】
“正是这种深深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精神激励着红军走完长征路,让红军能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败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坚定的信仰是军人的胜利之本,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珍贵的历史和精神遗产应当永远传承下去。”

1)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深深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的论据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从坚定信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埋头实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两个论点中任选一个,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2)某市拟在新城区建一座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公园。请你围绕新的长征这一主题,按照下面设计示例再设计一个景点项目。

景点一:巨型长征运载火箭雕塑;

立意一: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业绩,而且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

景点二:                                     

立意二:

 

(1)①这种深深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拼搏奉献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突出表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 ②“这种深深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精神”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能生发出改变国家民族命运和历史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和物质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论点一: 第一,从理论依据看:信仰属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是人的精神支柱,个人信仰对民族和国家的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从现实生活看:正是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始终团结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旗帜下,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为信仰而奋斗,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论点二: 第一,从理论依据看: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从现实生活看:日常生活中,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在平凡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3)景点1:“两弹一星”模型; 立意1: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 景点2:抗洪抢险展览馆。 立意2: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民族和人民凝聚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解析】本题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话题,以以色列伞兵退役中校大卫本乌泽勒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为载体,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角度进行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种深深带着中国文化烙印的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首先可以从红军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然后考生可以从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以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的论据分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为逻辑起点,要求从“坚定信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埋头实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两个论点中任选一个,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考生要注意的是两点:一是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另外就是论证要符合上面的定义即可。 (3)本题比较开放,以某市拟在新城区建一座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公园为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新的长征”这一主题,按照下面设计示例再设计一个景点项目,考生只要把符合主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情。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材料一: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调查显示,部分偏远农村教育投入略显不足,且发展不均衡,有很多家长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不得不在城镇学校旁边租房陪读,因“学”致贫;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受待遇差距、生活条件艰苦等因素制约,优秀教师都纷纷向城市进军;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读职校没出息,都是“打工仔”;私立学校逐渐增多,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现状,另一方面却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

材料二: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发挥好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班子的作用。在2016年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中,某村采取了系列措施,使全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他们的做法是: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标准选配村党支部书记;摸清家底、找准“穷根”, 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党员干部以自身的致富实践,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致富愿望,增强发展信心;大力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扶贫必扶智”的依据,并说明国家在扶智方面应如何作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精准扶贫为什么关键在于发挥好村“两委”班子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1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 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表明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应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出发点

④农村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的内在统一的要求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带领年轻的团队,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世界上很多实验室为此已经攻坚了数十年都没有获得正确的结论。该成果的意义在于,如果研究清楚GLUT1的结构、工作机理,通过调控它也许可以实现葡萄糖转运的人工干预,比如可能通过特异阻断对癌细胞的葡萄糖供应,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目标。这说明

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认识以实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真理与谬误各自包含和渗透着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下边为“执行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

①“辩证分析”是人们对信息的辩证否定

②“执行”是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唯一手段

③“选择”的过程比“执行”更重要  

④若无“执行”,“选择”就没有实际意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帐蓬理论说明的是帐蓬的容量不仅取决于蓬布的大小,还要看支搾帐蓬的竹竿高度。帐蓬的中心支拄伸长时,该支柱附近的蓬布才会跟着升高。但如果只有一个支柱,整个帐篷只能撑起支柱中心点周围。要将帐篷下的空间伸展到最大,必须用多个支柱使帐蓬伸展在空中。该理论揭示了

①在解决矛盾时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做到统筹兼顾

③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联接,要全面分析矛盾

④无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就不能顺利地解决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