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习俗,花灯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对于花灯经营户而言,商机不可错过;但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若放任花灯经营户随意摆摊,无疑会给市容市貌带来不小的影响。是堵,还是疏?一道考题摆在了城管面前。堵,省事;疏,需要做大量工作。令人欣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丁酉年元宵节,如皋城管部门集中办理元宵灯市便民服务点,专门绘制了元宵灯市平面示意图,设置了23个花灯经营临时摊位,方便了市民按图索骥选购花灯。经营户不必走街串巷,不必东躲西藏,而是有了固定摊位,一堵一疏,相较两然不同的管理模式,后者取得的理想效果就是城市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营户利益得到保障,也方便老百姓选购,欢欢喜喜闹元宵。这个“花灯地图”一目了然,盛满了城管对经营户的爱,对市民的爱,人们从中读出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与经营户换位思考,站在经营户和老百姓的角度想一想,告别延续多年的“堵”术,取 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疏”招。无论是田家庵的“西瓜地图” 还是北仑城管绘制的“桔子地图” 再到眼下的“花灯地图” 用行动证明人民利益至上,温暖着广大民众的心,就连外省的网民看了这样的消息,也在拍手叫好。只要城市管理者杜绝简单粗暴、一“罚”了之的粗放管理,以人为本、堵疏结合的创新服务层出不穷,相信管理服务的对象也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主动配合,我们的城市也会更文明、更和谐。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当地政府在“XX地图”中体现的行政智慧。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
注:根据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了维护经济的稳定,欧盟各成员国的赤字率原则上不能超过3%。目前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国家仍在用这一标准来衡量财政状况。
材料二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对于2017年财政支出,本次会议提出三大要求: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有权威媒体将此次会议的财政政策导向概括为:减税增支并重,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扩大,个税改革有望突破。“更加积极有效”将成为2017年财政政策的关键词。
(1)解读材料一中的信息,并利用所得信息、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2017年我国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效”的理解。
(2)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谈谈2017年“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材料三 财政专家L说,不少人担心中国财政赤字率达到3%的所谓“国际警戒线”存在风险,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3%的标准是欧盟成立时的财经纪律,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当今的中国,并十分不客观。各国确定赤字率警戒线应当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债务余额、财政政策取向,及国际经济形势等情况综合考虑。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专家L在此段论述中坚持了何种思想方法,并且是如何运用的。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在“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有道理的是:
① “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二十四节气是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②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三朝赏牡丹”,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③ 文化具有继承性,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世代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 俗语说“冬至大如年”,但现在很多节气讲究都没有了,只有饮食习俗传了下来,北方吃饺子,南方好多地方吃汤圆,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更持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缩影。社科院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把汉语方言分为官话区、粤语区、吴语区、客语区、闽语区等10区,各方言区内部还可再细分。但如今,会讲 方言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一些地方尝试方言文化进课堂的活动,希望让学生对本土方言有更多的了解,最适合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B. 文化塑造人生
C.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 传承优秀文化
下图中小羊的“想法”:有阴影陪伴我的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启示我们:
①要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即真理性认识
②要正视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③价值判断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④正确对待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乐享健康生活”项目(下图)倡导谐音为“我要爱我”的“5125”理念,在紧张工作、学习的同时,关注身心健康。从哲学角度看,“5125”健康生活理念
①体现了矛盾分析法,兼顾了人们身心健康
②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对全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④是对生活中人们“亚健康”状态的客观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