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财力薄弱,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采取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围...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财力薄弱,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采取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围绕实现“国强”而努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国家日益向着强盛富裕的方向前进,但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不协调,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失衡,整个社会未能普遍均等地享受到经济改革的成果,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明,我国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条件基本成熟,也标志着我党将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的七个方面的内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转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的建设要提升;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加强党建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治国方略的大政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简要回答我国实现从国强民富转变的正确性(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蕴涵的哲理。

 

(1) ①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家日益强盛富裕,我国实现从“国强”到“民富”的条件基本成熟,因而我党可以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②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党实现从“国强”到“民富”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顺应了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在不断变化发展,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必须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 ②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性。③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 (3)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解析】本题以“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分析从“国强”到“民富”的合理性,考生可从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已具备了从“国强”到“民富”的物质条件;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国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现等角度进行回答。 (2)本题要求运用运动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结合材料,考生可从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在不断运动变化,这要求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也要随之变化;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要保持“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等七个方面的“不变”;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做到“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等角度进行说明。 (3)材料三体现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运用认识论的相关观点,考生可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经过调查研究,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及目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体现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等方面进行扩展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的缺乏使许多国家奉行侧重鼓励出口政策,以积累外汇储备。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该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影响必须就会较大。

材料二: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五个重大措施。同时,针对通胀压力,适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自身改革完善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 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理论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D. 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查看答案

科学家们发现嗜热四膜虫这种单细胞生物有7种性别尽管已经50多年了,但研究人员最近才了解到每个细胞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这有助于科学家对DNA重组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

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