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

今年春节前后,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纲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爆款,和《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变古诗词整体教育氛围——未来能减少孩子“苦恼”背书,而是能够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熹,则弥足珍贵。

材料二:《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

(3)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请你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

 

(1)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它要求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了对诗词的学习与解读、继承与发展。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中国诗词大会》借学霸爆红网络等契机,通过全民参与,现场比拼,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该节目中改变了人们学习古诗词的方式,促进古诗词教育方式和氛围的转变,激发人们惬意感受和品味诗词之美的热情,能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2)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之特色。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外名著互译共存做到了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3)参考答案:阅经典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读经典名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以今年在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宴为载体,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进行设题考查,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的中央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等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然后考生可以从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以及创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多样性,考生要明确的是这一知识包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是多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是也有共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3)本题以材料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为话题,要求考生就激发公众读书之热情,邂逅传统文化之美好拟两条宣传语。本题比较开放,考生所拟标语,只要符合“主题鲜明,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要求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材料一: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技术创新不仅能够用同样的资源生产质优、价廉、适销的商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材料二: 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党的领导、法律保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引导、领导、组织、规划、布局和调动协调作用,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科技创新布局,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高奏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 

(1)运用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重视科技创新的理论依据;结合材料一,说明技术创新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调动协调作用。

 

查看答案

2016年10月,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变的基础上,顺应农民的意愿,将流转土地上的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B. 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C. 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改革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查看答案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模拟古代的海水水样实验中发现,黏土一定条件下会形成水凝胶,在几十亿年的过程中,水凝胶对各种化学物质发生复杂反应后形成的蛋白质、DNA,最终促使活细胞正常运行的过程起到了制约和保护的作用,直至包围活细胞的细胞膜发育完全为止。黏土是可以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复杂生化物质的起源地,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话故事所说的神用 “泥土造人”的科学佐证。材料表明了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深化 

②意识作用在于能动地认识世界和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科学研究实验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新标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揭示的哲学道理最符合的是: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A.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B.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积极战胜困难

C.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地砥砺自我

 

查看答案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改变规律会受规律处罚

D. 运动是事物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