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材料二   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并完成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如“伽马暴偏振探测”项目,将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进行高灵敏度偏振观测。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新成果。搭载的探测设备由中国科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比过去国际上类似仪器的探测效率高数十倍。这将有助于验证并深化中欧科学家对宇宙结构、起源、演化问题的认识。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梦圆任重道远。航天战线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推动航天科技、带动航天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学实验对科学家深化空间科学认识的作用。

 

(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民生活的体现。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实践又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伽马暴和太阳耀斑的更深刻的认识来源于天宫二号上进行的“伽马暴偏振探测”空间科学实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先进的科技设备推动了科学家对宇宙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正确与否,需要通过空间科学实验来检验。 【解析】此题以二十四节气、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为话题,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的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审读设问时注意知识范围是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是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属于原因类题。回顾教材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等角度分析,联系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2)此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的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题;设问要求分析科学实验对科学家深化空间科学认识的作用,属于原因类的主观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进行作答: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二十四节气”是基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客观实际探索而形成的。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二十四节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民生活的体现。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实践又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7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该行星名称为Kepler 452b,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科学家通过凌星观测,测出Kepler 452b直径要比地球大60%。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个地球”道路上里程碑式的发现。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能够深刻认识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选择性能够正确预测未来

③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④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发展的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查看答案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诗词的意境从本质上看是人脑的机能

B. 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D. 诗词的意境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

 

查看答案

经过艰苦的研究,20155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正式投入生产,这将改变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中角膜供体来源奇缺的困境,为无数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①科学思想能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               

②人类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人类关于角膜移植的研究突破了规律的制约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寒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善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