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的本质区别。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的心理活动是其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特有的活动,意识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②错误,动物心理有适应性,可以适应环境。“鳄鱼试验”进一步说明,动物只是被动、机械的适应环境,动物心理没有自觉、主动的特点,故①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故选B。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查看答案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