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在不同处境下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意识或认识,体现了意识或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这是因为意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局限性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意识的作用。 【名师点睛】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 “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 “雾”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 “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查看答案

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