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不可不知的科学》、《万物简史、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等科普作品,带领青少年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十三五”规划在文化建设方面再次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是基于
①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
②文化实力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
③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湖北省教育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青团制作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专题电视教育片,为全省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堂充满青春活力、励志前行的思想教育课。用“雷锋告诉我”“雷锋在身边”“人人是雷锋”三个小主题和三位主讲“老师”贯穿全场,同时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励志歌舞和诗歌朗诵,让中学生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和满满的正能量。这说明
A.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有丰富的形式
C. 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后我国将努力采取措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争取能够实现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应该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 随着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绝大多数农村基层,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这样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备。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齐全,但常常门庭冷落,原因就于不少基层群众只喜欢麻将室而不喜欢图书室。因此,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这篇大文章,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端两方面发力,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激发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l)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相关知识,结合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作为一名公民,就“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请列举两条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材料一 自去年两会之后,“工匠精神”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全国人大代表指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水平仍然较低,目前,一个工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高级技师,随着技能等级的提升,薪酬待遇成长的梯度不够大;我国每年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约1.5亿人,不足全国就业人员的20%,培训内容与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模式较为单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散见于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中,导致了政府组织责任落实不力,劳动者参加的权利保障不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 除了制度上的保障,工人代表们同时认为,要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还须从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上下功夫。许振超说:“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大国工匠需要土壤。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让大家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点一滴刻苦地钻研来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进而真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大连重工机电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亮说:“很多人问我成为大工匠的动力是什么。我说,爬山的时候,我总是低着头爬,从不往上看山顶在哪儿,也不知道终点在什么地方,只要路是对的,就要一直走下去。”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针对工人代表谈工匠精神时提到的问题谈谈政府应该如何让匠心归来?
(2)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分析大国工匠如何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生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